您好,欢迎来到广西智立华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咨询热线:15277100056
父母白天在外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发现孩子自顾自地玩或者看着电视,感觉自己好没有存在感啊?
孩子摔倒了,伤心痛苦,小朋友跑向家里的阿姨寻求安慰。
一个小婴儿,妈妈抱就特别满足和安心,爸爸一抱就开始大哭?
这些画面您见过吗?可能有的家长已经发现了,小时候谁带孩子多,孩子就跟谁亲。这其实是孩子与抚养频率最高的家长缔结了依恋关系。
什么是依恋关系?它是指个体在早年与主要抚养者(大多为母亲)建立的情感联结。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助于亲子关系,还有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孩子会拥有更稳定的情绪,有爱心与同理心,性格更开朗,人格较为完善,性格不拧巴不内耗,可能会交到更多朋友,有更多精力投入学习中。
01
依恋关系的类型
心理学家鲍尔比将依恋关系的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
1
安全型依恋关系
安全型的婴儿和妈妈关系融洽,当和妈妈分离时会焦虑,会找妈妈但不会过度哭闹,在妈妈回来时会和妈妈拥抱,焦虑和哭闹有所缓解。日常生活中,这类婴儿性格也更加开朗,喜爱社交,爱笑,敢于探索新环境,遇到困难时会向妈妈寻求支持。
2
焦虑型依恋关系
焦虑型婴儿在妈妈离开时会崩溃大哭,焦虑情绪拉满,在妈妈回来后非常依赖妈妈,会粘着要抱抱和安慰。日常生活中比较害羞、怯懦,不敢探索新环境。
3
回避型依恋关系
回避型婴儿在妈妈离开时没有太大反应,照旧玩玩具;在妈妈回来时也没太大反应,可能会攻击妈妈或者别开脸不去看妈妈。日常生活中较为冷漠,不会探索新环境,也不会向妈妈寻求支持。
依恋关系不仅影响亲子关系、个人发展,也会影响亲密关系与婚姻。安全型的个体可以安心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友情,爱情等),在亲密关系中相互依赖又相对独立。对自我有着积极认知,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信任他人,对世界抱有友好态度,相信关系的稳定性。
02
依恋模式的形成
讲了婴儿的依恋类型,他们又是如何形成这些依恋模式的呢?
1
主要抚养者的反应性
比如当婴儿哭闹发出需求信号时,妈妈等抚养者是否及时给予反应,检查孩子是渴了饿了冷了,还是一个人呆着害怕了,并且给予抚慰。安全型婴儿通常是需求得到及时满足;焦虑型婴儿的抚养者的反应是不确定的,有时很及时,有时久久没有回应,婴儿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得到回应,因此焦虑;回避型婴儿的抚养者通常是没有回应,或者回应速度很慢,孩子哭到没气儿了抚养者才喂了喂/抱了抱。
2
抚养者的稳定性
孩子会和主要抚养者建立起依恋关系,如果抚养者频繁变更,比如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交给老人养/寄养在亲戚家,福利院领养的孩子又被退养再领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从而难以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会对主要抚养者的气味和音容笑貌产生深刻记忆,频繁变更抚养者,孩子不知道谁才是稳定的,刚建立起感情和信任,那个人又换了。
3
孩子先天气质类型
有些孩子天生爱笑爱动,家长逗玩时,孩子的互动性强(多血质);有些孩子天生反应迟缓,性子安静,需要家长给较多耐心来进行互动(黏液质);还有的孩子反应少,不喜欢与人互动(抑郁质);还有的孩子风风火火,性格开朗但冲动,可能攻击性也较强(胆汁质)。孩子先天气质类型也会影响到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性情来调整抚养风格。
4
抚养者的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具有代际传承性,一个安全型依恋的妈妈可能从她自己的成长经验中习得的就是对世界的安全感、热情、爱心等,在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反应性更强一些。同理不安全类型的妈妈可能面对小婴儿不知所措,或焦虑或回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会复刻这种依恋模式。
看到这有的家长可能会恐慌我的孩子是不安全依恋可怎么办啊?请放心,依恋模式形成后虽然较难改变,但不是不可能的,它是相对动态的。相应的,按照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就可以改善与孩子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的改善
需求信号给予更积极的反应
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需求信号给予更积极的反应。婴儿主要是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需求,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在受到挫折时寻求家长的安慰、支持,多陪伴孩子玩游戏也会改善孩子的依恋模式和亲子关系
保持主要抚养者的稳定
尽量保持主要抚养者的稳定性。可能迫于生计/工作,曾经/正在将孩子交给别人抚养,尽可能减少主要抚养者的变更,多给孩子打电话/视频,在条件允许的时候重建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多给予孩子陪伴,时间长了也会建立起感情。
调整抚养风格
根据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调整抚养风格。多血质的孩子可能养育起来较为轻松,黏液质的孩子需要父母多些耐心,抑郁质的孩子需要家长积极引导,胆汁质的孩子尽量不要正面冲突。
改善自己的依恋模式
家长可以对自己的依恋类型进行自我察觉,找咨询师做个人成长,成年人靠自我成长也可以改善或改变自己的依恋模式,从而切断不良依恋模式的代际传承。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公众号,阅读更多心理好文!